题图:从左到右依次为iPhone 5(iOS),华为Ascend D1四核XL(Android),Nokia Lumia 1020(Windows Phone)和Blackberry Passport(BB 10)
前言
之前连续几年写过移动操作系统对比,终于,在去年换用Blackberry Passport之后,将四大移动操作系统都体验了一遍。这次写一篇总结,作为我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的收笔。
首先,我先介绍一下我的日常使用习惯。对于我来说,以下功能是必不可少的:
- 基本通信(电话、短信、通讯录)
- 日程管理
- 邮件管理(共10个邮箱)
- 连接车载蓝牙播放歌曲
- 导航
- 新闻阅读(The Old Reader)
- 社交网络(微信、微博)
- S1
- 收视进度记录(Trakt.tv、Bangumi)
- 包裹追踪
其实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功能,可能有几个比较偏门(比如新闻阅读限定了The Old Reader),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大众化的需求。
因此,本篇总结不仅包括各个系统的对比,同时也包括了日常使用的总结。
Windows Phone
把Windows Phone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近几年来我用Windows Phone的时间最长。手机相继使用过HTC Surround(WP7)、Dell Venue Pro(WP7.5)、Nokia Lumia 920(WP8)、Nokia Lumia 1020(WP8.1)。可以说,我是伴随着Windows Phone从第一天开始成长的,一个标准的软饭。
虽然在一开始Windows Phone的系统很简陋,但是这个系统一直在进步。事实上,如果对比iPhone的成长历程,Windows Phone的进化并没有什么不同。但是,从消费者角度来看,后来者Windows Phone相比同期的iPhone和Android的确在功能上显得简陋许多。这也是后来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: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地进化,尽快达成功能上的一致,再通过差别功能抓住消费者。但是总体来讲Windows Phone进化还是太慢了,比如说快速操作按钮一直到Windows Phone 8.1版本才出现。
另外,很多评论都说Metro UI界面丑,大色块平面图标不好看。其实,磁贴设计并不是用来显示图标的,而是用来显示信息的,比如显示气温、下一个日程安排、正在播放的歌曲封面等等。而且,在iOS 7对图标进行平面化之后,说Metro UI不好看的评论越来越少了,毕竟iOS的图标也逐渐换成色块了。其实,如果一个程序只使用图标,而没有更新磁贴信息,只能说明开发者没有吃透Metro UI的理念,这个并不是Metro UI的错。
说到开发者,我要表达一下对微软的不满。微软每更新一次系统,都会对系统做比较大的改动,作为开发者必须花时间去更新代码。比如从Windows Phone 7到Windows Phone 8,换了内核导致有些API都不一样了,再到Windows Phone 8.1,引入了通用应用,这直接导致开发者需要大量改动应用代码,甚至重写应用。换句话说,Windows Phone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者环境。其实这也是Windows Phone开发者逐渐流失的原因之一。另外一个原因是用户基数不大,开发收入不高,甚至出现应用上线之后入不敷出的情况。这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:开发者没有动力开发应用,用户因为应用不足而离开,开发者收入越来越少,最后没人开发应用。
实际上,Windows Phone的应用质量并不低。NewsSpot(The Old Reader客户端)是四大平台上最好用的新闻阅读应用,Package Tracker是四大平台上最好用的包裹追踪应用。Nokia Drive+的离线地图和导航质量无人能敌,最新的Xbox Music可以通过OneDrive轻松同步歌曲简化操作。系统自带的邮件管理可以任意组合相关邮箱,实现日常邮箱、特殊用处邮箱和工作邮箱分离管理。其他最常用的服务(微信、微博)也都有相应的应用。也就是说,日常需求完全可以满足。另外,Windows Phone 8之后绝大多数付费应用都提供免费试用功能,体验满意再付费解锁,而且无需重复下载。这也省下了从Lite版到完整版的数据迁移过程。
我对Windows Phone产生动摇是从微软针对移动部门大裁员开始。因为那次裁员,Lumia的诺基亚传统荡然无存,之后又导致整个2014年没有旗舰机型上市。再加上Windows 10 for Phone对Metro UI的破坏性更新,新界面更贴近Google的Material Design(Android 5.0),使得Windows Phone的便捷性大打折扣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上角的汉堡菜单按钮,和浏览器的顶部地址栏,都要求双手操作。所以,我这个铁杆软饭也打算撤离Windows Phone阵营了。
使用总结:之所以我能使用Windows Phone这么长时间,其实不仅仅因为我是个软饭,更多地,是因为Windows Phone能满足日常需求,而且操作简便
必装应用:NewsSpot、Package Tracker、Stocard、S1 Nyan、Amazing Weather HD、MPAtool、MyBucks
Android
第一次接触Android手机是通过Nexus S,当时正好处于从HTC Surround换到Dell Venue Pro的间隙。可以说,当时对Android手机很失望,最大的问题就是使用感觉不流畅,后来想想实际上是缺乏过场动画导致的。后来,为了支持国货用了一段时间华为Ascend D1四核XL,系统从Android 4.0一直用到Android 4.1.2。另外,我还在Android平板刚面市的时候购买了Acer A500,系统从Android 3.0用到Android 4.0,属于Android平板首批拥护者之一。
其实,很长时间之前我就说过,Android的开放特性,最后导致山寨机和品牌机的区别并不大。事实证明我说的大部分正确,品牌机能使用的应用,山寨机也能使用;山寨机很少更新系统,品牌机的系统更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比如,华为手机在购买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稳定版更新了,最后无奈刷了开发版系统。Acer A500更是发布之后六个月就没有实质性的更新了,承诺的功能到现在都没有实现。网上虽然有很多第三方系统可以刷机,但是一方面这些系统都有欠缺,另一方面刷机也是一种折磨。
此外,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Android是一套聪明人做出来的系统,因为聪明人喜欢挑战新功能,不屑于去修补程序缺陷,所以Android的小毛病非常多。比如刷入Google服务之后明显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,导致系统拖慢。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内存泄漏,导致内存消耗过大。没有统一有效的后台调度机制,亦或应用开发者不优化后台进程,导致很多应用常驻内存,进一步增加内存使用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使用Android的用户会习惯性地清理内存,为手机加速。
应用方面,基本上iOS上有的应用Android都有,而且Google Play Store的搜索功能很精准,找起应用来很方便。我最喜欢的应用当属Series Guide,目前为止四大平台上唯一一个全功能trakt.tv客户端。但是,通讯录没有链接联系人功能(这个根据厂商不同情况可能不同),导致来自不同账户的同一个联系人的信息出现好几遍,找人的时候很麻烦。也不能将个人邮箱和工作邮箱分开管理。虽然Google Maps很强大,但是出门在外遇到没有信号覆盖的地区就无法导航,为此我还吃过一次亏。
使用总结:很多时候Android手机买到手就过时,以后再也不买了
必装应用:gReader、Series Guide、S1 Next、TrackChecker Mobile、Stocard
Blackberry
换到Blackberry Passport的契机有四个:实体键盘、高分辨率大屏幕、企业功能、兼容Android应用。
我不喜欢屏幕键盘,因为手指粗总会按错,尤其是4.5寸以下屏幕,错字率不忍直视。黑莓的实体键盘设计完美解决了按错键的问题,而且还可以用来翻页和内容导航。但是上手之后发现Blackberry OS的问题很多,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性。因为要兼容Android应用,Blackberry在QNX上面搭建了一个Android适配层,但是这个适配层的效率实在是低,导致开了两三个Android应用之后,明显感觉系统被拖慢了,滑动也不流畅了,这个时候再打开相机应用,很大几率会得到内存不足提示,要知道Passport的内存有3GB,远大于同期Android手机的内存容量。而且,因为没有Google服务框架,Play Store上面的付费应用没办法正常运行,还有一些需要Google服务的应用(比如内置地图的应用)总是会提示“Google服务不存在”。虽然黑莓内置了Amazon应用商店,但是应用不足,很多应用找不到,还不如Windows Phone。黑莓自己的Blackberry World里面,应用更是少得可怜。所以最后我还是按照网上的教程,刷入Google服务,从Play Store下载应用了。
购机之前,我对黑莓的企业应用信心满满,毕竟这是黑莓的看家功能。而且,当时的宣传是Passport可以将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分开,分成两种独立的模式,使工作生活互不干扰。但是,手机拿到手之后才发现,如果想用这个功能,必须需要订购BES 12服务。然而我使用的Office 365 Small Business并不提供BES 12,黑莓官方的BES 12服务目前为止都是beta状态,还要单独收取月费。就为了分开一个邮箱账户而每个月向黑莓进贡,心里总是不太舒服。于是,这个功能我从来都没用过。
我对黑莓最失望的地方就是黑莓公司的运作效率。一个简单的系统更新需要几个月。系统更新到10.3.1之后居然出现闪屏问题,严重影响正常使用,然后又花了一个月才推送更新补丁,眼睛都快被闪瞎了。后来去Crackberry论坛了解到,闪屏问题早在之前的泄露版里就存在了,只不过不是官方正式版,黑莓不接受对于泄露版的反馈,所以才没修复。
使用总结:黑莓早死早超生
必装应用:Snap、Blackberry Travel,其他同Android
iOS
最近才换到iPhone 5,第一原因是开发需要,第二原因是微信使用流畅。但是,在我日常使用情景中iOS的问题也不少。
首先就是用户界面的主色是白色。这个白色在展示的时候很漂亮,但是在日常使用中,尤其是夜间,显得特别晃眼,哪怕把亮度调低,夜里躺在床上看着白底黑字时间稍微长一点也会眼睛疼。好在许多应用都提供了夜间功能,但是不知为何,官方Safari浏览器的阅读模式只能白底黑字。
另外,虽然iTunes应用商店里面应用很多,但是想找一个高质量的应用则需要运气和毅力。iTunes应用商店的搜索功能很糟糕,很多时候按软件功能搜索出来的都是不相关的软件,比如我搜个package tracking app,出来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游戏。所以,想要找到某一类应用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电脑上Google搜索,然后再去应用商店按应用名称精确搜索。而且,很多应用的质量并不高,比如说我试了10多个包裹追踪的应用,有的没有消息推送功能,有的不能手工强制更新追踪信息,有的只支持有限的几个快递公司,有的没有试用版根本无法知道运行效果。于是,斗胆花$1.99买了个Shipments,结果发现追踪信息更新很不及时,别的应用都更新到4月5日的情况了,Shipments只更新到4月2日。这种先付费再失望的用户体验糟糕透了,直接令我对iOS应用质量的信任大幅降低。
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一下,我对收费应用并不反感,如果一个应用能满足我的需求,付费购买是很合理的。这几年在不同的平台上买过不少应用,如果一个带广告的免费应用用得舒服,我也会付费去广告。但是,有一点,如果一个应用没有试用版,也就是说需要付费才能尝试,这种情况下一般我是不愿意购买的,因为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,只有跟客服交涉才能退款,很麻烦。在我使用智能手机的这段时间里,我在Windows Phone应用商店申请退款0次,在Play Store申请退款1次,但是在过去两个月中,我已经在iTunes应用商店申请退款了2次。以此可见iTunes应用商店里面付费低质应用的比例,换句话说,我兜里揣着钱却买不到好应用。
此外,在使用中还发现iPhone的蓝牙播放有严重问题。我的车载蓝牙支持通话和媒体播放两种协议,一般情况下播放音乐都是通过媒体播放协议,如果有电话拨入,应该暂停音乐,然后通过通话协议接听电话。但是iPhone偏偏没有暂停音乐,所以每次接电话都是伴随着背景音乐进行的,而且从屏幕下方划出快捷菜单也无法暂停音乐,只能先把电话挂掉,暂停音乐,再给对方拨回去。其他平台在播放音乐时如果蓝牙连接断开,系统会暂停音乐播放,但是iPhone不会暂停,而是切换到喇叭继续播放。所以现在每次下车之后,我还要手动暂停音乐。我也想过去苹果官方论坛寻找答案,但是一进论坛就被浓郁的“这不是bug这是feature”气氛给镇住了。看看还有很多人连车载蓝牙都连不上,我这小问题算个啥。
目前比较欣慰的是,诺基亚HERE导航已经可以在iPhone上使用,临时换到iPhone也没问题了。
使用总结:对不起,我要使用的功能太多了,这都是我的错,请苹果老爷原谅我
必装应用:Cloud Player、HERE、S1 Pluto
后记
如果问我现在用哪个手机最多,答案是iPhone,因为微信只能同时在一个手机登录,而iPhone版的微信最流畅,所以想用微信还是iPhone了。但是,新闻阅读我会切换到Lumia 1020,追剧的时候我会用Blackberry Passport。总之,四台手机在手,哪个用着舒服就用哪个。
四大移动操作系统各有千秋,很难讲哪个最好。但是下一部手机肯定在Windows Phone和iPhone之间选择,至于选择哪个要看购买时的需求了。
针对四大移动操作系统的总结就到这里,估计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总结,也希望各个操作系统能越来越完善,能完美地满足我在前言里提到的所有功能。
我是看了这篇文章才写评论的,因为感觉到很多共鸣。
除了编程之外,我对安卓,苹果也是来回搞了很多东西,说实在我很喜欢安卓,因为开放的环境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干很多事情,而在苹果上就受到了很多限制,大陆不能顺手的使用google的所有服务让我对安卓存在一点遗憾,虽然有vpn但依然不是非常非常顺手,在我看来没有google框架的安卓就像xbox没有硬盘一样让人窝火,Blackberry和win我没有用过,但我觉得你那句“其实,如果一个程序只使用图标,而没有更新磁贴信息,只能说明开发者没有吃透Metro UI的理念,这个并不是Metro UI的错。”确实是这篇文章的精髓。
我很喜欢你写的这篇文章,让我认识了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