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看到了 cnBeta 上讲天河1号的一篇文章。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一下。
“自主研发的处理器 FT-1000”:在网上搜索了一下,相关信息很少,貌似是基于 Sun 的开放架构改进的。至于这算不算自主研发暂且不说,至少没有硬件上的后门。
“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互联接口芯片 NIC”:其实就是 Ethernet -> PCIe 2.0 Bridge。不过,对于 16 Lanes 和 1.1 us 这两个数据我还是很关注的。因为不确定芯片的基准频率(125 MHz ~ 500 MHz 之间),所以不好估算真实的性能。但是,可以肯定的是这块芯片运行在 store-and-forward 模式下,因为需要 packet re-assembly。这个 16 Lanes 和 1.1 us 的性能就算不是国际顶尖,也很不错了。
“自主研发的高阶互联交换芯片 NRC”:说白了就是三层协议 16 口 Ethernet 交换芯片。对于片内延迟 30 ns 这个超级强大的数据,我表示不能接受。三层交换竟然能达到 30 ns,也就是说基准频率 500 MHz 的情况下 15 个时钟周期完成交换,就算 cut-through 模式这也实在太快了。我见过的芯片(我说的是芯片,不是芯片内部的交换模块),估计 30 ns 连 buffer 都没填满。
至此,我表示压力太大了。如果研发单位(国防科技大学?)把上面这两块芯片单独拿到市场上卖的话,估计我就该回家喝西北风了。
注:在看文章的时候我做了个假设,所有芯片的基准频率最高到 500 MHz。因为我不认为国内有实力去研究 500 MHz 以上的工艺(是工艺,不是设计)。事实上,高频率对芯片内或引脚之间的信号互扰、芯片内部的时钟延迟有很大影响。如果国内真能研究出更高频率,那还锁在抽屉里干嘛,出手就能把国外公司杀个片甲不留。